一、空氣原理
粉塵與過濾介質的粘接力 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或隨氣流做慣性運動,或做無規則運動,或受某種場力的作用而移動,當運動中的粒子撞到障礙物,粒子與障礙物之間的范德瓦爾斯力使他們粘在一起。
過濾介質材料 應能既有效地攔截塵埃粒子,又不對氣流形成過大的阻力。雜亂交織的纖維形成對粒子的無數道屏障,纖維間寬闊的空間允許氣流順利通過。
目前廣泛使用的材料有玻璃纖維、聚丙烯纖維、聚酯纖維、植物纖維等。
與粉塵撞擊過濾介質的運動規律來解釋,常見的過濾機理分為慣性原理、擴散原理、靜電力。
大顆粒粉塵在氣流中作慣性運動。氣流遇障繞行,粉塵因慣性偏離氣流方向并撞到障礙物上。粒子越大,慣性力越強,撞擊障礙物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過濾效果越好。小顆粒粉塵作無規則的布朗運動.粉塵越小,無規則運動越劇烈,撞擊障礙物的機會越多,因此過濾效果越好。
空氣中小顆粒粉塵主要作布朗運動,粒子越小,的效率越高;大顆粒粉塵主要作慣性運動,粒子越大,過濾器的效率越高。擴散和慣性效果都不明顯的那部分粉塵最難過濾,對過濾器性能而言,過濾效率最低點的效率值最具代表性。
若過濾材料帶靜電或粉塵帶靜電,過濾效果可以明顯改善。其原因主要有兩條:靜電使粉塵改變運動軌跡并撞向障礙物;靜電力使粉塵在介質上粘得更牢固。
過濾器阻力 被捕捉的粉塵對氣流產生附加阻力,使用中過濾器的阻力會逐漸增加。被捕捉到的粉塵與過濾介質合為一體而形成附加的障礙物,所以使用中過濾器的過濾效率也會有所提高。被捕捉的粉塵大都聚集在過濾材料的迎風面上。面積越大,能容納的粉塵越多,過濾器的使用壽命就越長。
濾材上積塵越多,阻力越大。當阻力大到不合理的程度時,過濾器報廢。有時,過大的阻力會使過濾器上已捕捉到的灰塵飛散,出現這種危險時,過濾器也該報廢。
過濾器阻力隨氣流量的增加而提高,通過增大過濾材料面積,可以降低穿過濾料的相對風速,以減小過濾器阻力。
新過濾器的阻力為初阻力,對應的報廢為終阻力。終阻力=2~4初阻力。
二、過濾效率與試驗方法
過濾器效率的實際含義和具體數值因試驗方法的不同而大不一樣。在工程上,為了省事并為了減少誤解,出現了幾種用代號表示效率規格的方法。
2.1 一般通風過濾器試驗方法
計重法
試驗塵源為大粒徑、高濃度標準粉塵。粉塵的主要成分是經篩選的、規定地區的浮塵,再摻入規定量的細碳黑和短纖維。大多數國家規定使用美國亞利桑那荒漠地帶的“道路塵”,中國標準曾規定使用黃土高原某村落的塵土,日本標準規定使用源于日本的“關東亞黏土”。測量的“量”為粉塵重量。
過濾器裝在標準試驗風洞內,上風端連續發塵。每隔一段時間,測量穿過過濾器的粉塵重量或過濾器上的集塵量,由此得到過濾器在該階段按粉塵重量計算的過濾效率。最終的計重效率是各試驗階段效率依發塵量的加權平均值。
計重法試驗的終止試驗的條件為:約定的終阻力值,或效率明顯下降時。這里的所謂“約定”是指客戶與試驗者間的約定,或試驗者自己的規定。顯然,約定終止試驗的條件不同,計重效率值就不同。
終止試驗時,過濾器容納試驗粉塵的重量稱為“容塵量”。
計重法用于測量低效率過濾器,那些過濾器一般用于中央空調系統中的預過濾。
計重法試驗是破壞性試驗,不能用于制造廠的日常產品性能檢驗。
比色法
試驗臺和試驗粉塵與計重法所用相同。粉塵“量”為采樣點高效濾紙的通光量。
在過濾器前后采樣,采樣頭上有高效濾紙,顯然,過濾器前后采樣點高效濾紙的污染程度會不同。試驗中,每經過一段發塵試驗,測量不發塵狀態下過濾器前后采樣點高效濾紙的通光量,通過比較濾紙通光量的差別,用規定計算方法得出所謂“過濾效率”。最終的比色效率是試驗全過程各階段效率值依發塵量的加權平均值。
終止試驗的條件與計重法條件相似:約定的終阻力值,或效率明顯下降時。
比色法用于測量效率較高的一般通風用過濾器,空調系統中的大部分過濾器屬于這種過濾器。比色法曾是國外通行的試驗方法,這種方法逐漸被計數法所取代。嚴格的比色法是破壞性試驗。
大氣塵計數法
塵源為自然大氣中的“大氣塵”。粉塵的“量”為大于等于某粒徑的全部顆粒物個數。測量粉塵的儀器為普通光學或激光塵埃粒子計數器。效率值為新過濾器的初始效率。
大氣塵計數法用于測量一般通風用過濾器。其效率值只代表新過濾器的性能。
中國的效率分級是建立在大氣塵計數法基礎上的。
計數法
試驗臺與計重法和比色法所用類似,發塵所用的高濃度試驗粉塵也與計重法和比色法所用類似。粉塵的“量”是微小粒徑段顆粒物的個數。測量粉塵的儀器為激光粒子計數器。
試驗過程中,在每次發塵試驗的之前和之后,進行計數測量,并計算過濾器對各種粒徑顆粒物的過濾效率。當達到終止試驗的條件時停止試驗。過濾器的典型效率值是在規定粒徑范圍內,各階段瞬時效率依發塵量的加權平均值。
歐洲標準規定,計數測量時使用的特定的多分散相液滴,如用Laskin噴管吹出的DEHS噴霧,或使用與標定計數器所用標準顆粒物相同的Latex乳膠球。美國規定計數測量使用漂白粉。
計數效率不再是個單一的數值,而是一條沿不同粒徑的過濾效率曲線。歐洲的試驗表明,當試驗的終阻力為450Pa時,0.4μ放m處的計數效率值與傳統比色法效率值接近。美國標準規定針對不同檔次的過濾器測量不同粒徑范圍的效率值,其試驗終阻力仍是“2倍初阻力或更高”。
2.2 過濾器按效率分級
用不同方法測出的過濾效率值可能相差很大,例如,一只計策法95%的過濾器,若用比色法測量出的效率可能只有30%,用DOP法測試可能根本就測不出任何效率。為了方便,人們經常使用代號來表示過濾器的效率。
目前在國內,“初、中、高”的說法仍最普及,占第二位的是歐洲的G~F~H~U分
類,再往后是歐洲早期的EU分類,美國分類方法尚不流行。目前不存在被世界各國以及各行各業都接受的效率標識方案,今后若干年內也難出現。
2.3 健全測試手段是過濾器行業當務之急
目前國內過濾器廠商難以為市場提供高質量產品,其最主要原因是測試技術而不是制造技術。
高效過濾器出廠前必須經過逐臺性能試驗,這在國外是不言而喻的事,而國內眾多過濾器制造廠中有檢測手段的不足5%,即使有也不是全檢。測試手段不完善,國產過濾器的市場表現就只能限于低檔次、小批量、非正常行為的競爭。
此外,國內的高效過濾器試驗方法應盡快與國際接軌。半導體待業已經明確拒絕傳統的鈉鹽法和DOP法,沒有掃描臺的廠商很難將過濾器賣給新建的芯片廠,而今后幾年國內新建芯片廠將需要數億元的高效過濾器,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動,這個大生意將沒國內過濾器廠家的事。
具有一般通風用過濾器試驗臺的國內廠家屈指可數,這使得大多數國產通風過濾器的性能沒有保證。過濾器主流廠家有實力添置最好的試驗臺,但他們沒有意識到性能試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