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的貧困山區(qū),孩子要走幾個小時的艱辛上學路,不少孩子為此輟學,大家渴望著校車。青海有一個縣叫湟中縣,縣里有一個鎮(zhèn)叫共和鎮(zhèn),這個鎮(zhèn)有兩個村叫東岔村和西岔村,無論東頭還是西頭,這兩個村的孩子們都有著一樣的煩惱——艱辛的上學路。因為這里是牧區(qū),附近除了大山幾乎沒有一戶人家,學校離家都有20多公里的山路,需要走5個多小時才能到校。沒有校車時,大家為上學問題苦惱,近日在愛心企業(yè)幫助下,有了三輛校車,鎮(zhèn)政府和校方又添新愁,十幾萬的校車運營和保養(yǎng)經費誰來“買單”成為新的難題,愛心校車竟然成了一個“大包袱”。
記者發(fā)現(xiàn),這也是得到愛心校車的幾個貧困縣的共同難題。
“看到學生又少了,心里特別難受”
共和鎮(zhèn)離湟中縣城25公里,是淺腦山地區(qū)。全鎮(zhèn)共有中、小學、幼兒教學點24所,在校學生4070名,小學、初中寄宿制學生650名。其中,共和中心學校下屬的多所學校、幼兒園地處偏遠山區(qū),且居住分散,走讀學生需乘車人數達1600多人。
“我今年就不上學了,這里離學校太遠了,沒有車,沒有上學的伙伴,一個人走不下去了。”家住東岔村的拉毛措在鎮(zhèn)上的共和中學上學,從村子到學校有27公里,因為沒有車,每個周末她們都要走5個多小時才能回到家,盡管上學路很辛苦,但愛學習的拉毛措一直在堅持著。然而,去年冬天惡劣的天氣讓她覺得再也走不下去了。
從中午一直走到晚上10點,鋪天蓋地的暴風雪,遠處隱約的狼嚎,無邊的恐懼和無助徹底壓垮了走在放學路上的拉毛措,希望通過上學改變命運的她最終選擇了放棄,與村民一起上山采挖冬蟲夏草……
“無論上學路有多長多艱苦,我都會一直走下去的。”而在山的另一邊,西岔村12歲黃成燕仍然在上學路上堅持著。她就讀的共和中心學校下屬的盤道小學離家18公里,單程要走上5個多小時。因心臟病動了大手術而不能接送孩子上學的爸爸想過讓女兒輟學回家,這個想法遭到了黃成燕的強烈反對。
“2009年三年級(2)班報到冊中有38個學生,到了2012年畢業(yè)照上只有32名,有6名同學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輟學了。”維新學校的老師拿著報到冊和畢業(yè)照片對記者介紹說,每年到開學時看到報到的學生又少了,心里就特別難受。
校車來了,卻只能停放著
“其實就是一輛車,其實就是一段路。”2012年9月,在央視《春暖2012》“滿載希望的校車”大型慈善公益晚會上通過視頻,主持人和黃成燕、拉毛措以及她們的老師、家長現(xiàn)場交流,真實地反映了青海等部分農村兒童的現(xiàn)實難題,特別是他們上學道路的艱辛之苦和漫長之困,再次引發(fā)了全社會對廣大城鄉(xiāng)地區(qū)特別是偏遠地區(qū)中小學生艱難求學路的關注。
晚會現(xiàn)場,長安汽車、廈門金龍等愛心企業(yè)分別為青海和貴州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捐贈了符合國家最新標準的校車。參加晚會的中央領導同志也呼吁:“希望通過政府作為和社會參與,讓孩子們能夠乘坐上校車的希望盡快變成現(xiàn)實。”
2013年1月23日,春暖2012校車行動欄目組一共為青海省捐贈7輛校車,湟中縣共和鎮(zhèn)迎來了3輛嶄新的校車,車是由河北省保定市長安客車廠提供的。校車一到山里,村民們拍手叫好,這回娃娃們上學可算輕松了。
“當知道中央電視臺要捐贈校車時,我們可高興了,可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大堆麻煩。”共和鎮(zhèn)中心學校校長劉發(fā)海說,1月12日,學校特意聘請西寧市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的3名駕駛員到河北省保定市長安客車廠接車,23日校車來到共和鎮(zhèn),之后就一直停放在中心幼兒園。
劉發(fā)海介紹說,從共和鎮(zhèn)到保定,又從保定到共和鎮(zhèn),一個來回燃油費、過路費、附加費、保養(yǎng)費、強制保險費再加上聘請接車駕駛員、提供食宿等,一共花了8.4萬元,這筆錢還是學校從湟中縣教育局借來的。
由于共和鎮(zhèn)沒有持有A1證的駕駛員,只得從湟中縣或者西寧市聘請,工資一個月至少1000元至2000元。“如果從外面招聘駕駛員,工資且不說,食宿該如何解決呢?更何況外地駕駛員根本不愿意到這么偏遠的地方來,更看不起這么低的工資。”劉發(fā)海還說起了沒有駕駛員導致校車停運的原因。[!--empirenews.page--]
駕駛員問題解決了,更大的困難還在后面。校車運行需要燃油、維護、檢測、買保險等,這筆費用由誰負擔呢?學校還是教育局?因此,綜合各方面因素,共和鎮(zhèn)考慮不將校車發(fā)放到具體學校,而是統(tǒng)一安排接送學生,發(fā)揮其最大作用。
對此,湟中縣教育局教育科科長陳生平認為,自全縣教育布局調整后,學校集中,學生人數猛增,可沒有一所學校有條件自備校車,不僅是校車,學生食宿、生活管理等相應的配套也正在完善中。
校車運行必然會引發(fā)資金需求,這筆錢學校支付不起,湟中縣教育局也拿不出來,只能依靠政府。“養(yǎng)一輛車需要兩萬元燃油費、1萬元保養(yǎng)費、1萬元保險費、15000元工資,一年至少需要5萬多,3輛車就是十幾萬元,對于學校而言,尤其是山區(qū)貧困學校這是筆龐大的開支。”陳生平認為,如果政府不解決這筆費用,那么校車問題還得繼續(xù)讓人發(fā)愁。
行業(yè)專家表示,目前相應的補貼政策和資金支持仍是空白,倘若后續(xù)資金跟不上,校車在貧困地區(qū)普及的前景將很難樂觀。
養(yǎng)車經費誰來“買單”
由于校車到了共和鎮(zhèn)近2個月一直停放在中心幼兒園。3月15日,有一網友爆料,“春暖2012”校車行動給湟中縣共和鎮(zhèn)捐贈的3輛校車未發(fā)到貧困學校,而是轉租給私立幼兒園。
針對媒體和網民反映的問題,湟中縣教育局、監(jiān)察局及時進行了調查。
“經調查核實,不存在共和鎮(zhèn)中心學校將校車租給私立幼兒園的問題。共和鎮(zhèn)中心學校已招聘了3名駕駛員,正在進行上崗前培訓,培訓結束后,3名駕駛員及時上崗,校車將正常運行。同時,撥付20萬元資金作為包括3輛捐贈校車在內校車的運轉補貼。”3月20日,湟中縣委宣傳部回復了網民反映的問題。
經過多方努力,3月22日,共和鎮(zhèn)中心學校278名家住邊遠山區(qū)的寄宿學生在老師的陪伴下第一次坐上了全新的校車回家……
記者從湟中縣教育局了解到,除央視“春暖2012”校車行動捐贈的3輛校車之外,湟中縣政府也于日前出資180萬元為全縣邊遠山區(qū)中心學校購置了6輛校車,這也是湟中縣的第一批校車,解決近1000多名寄宿制學校學生上學放學路途較遠的問題。
據了解,這次社會為青海愛心捐贈的7輛校車,除了湟中縣3輛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2輛,湟源縣和西寧市各1輛。
記者通過湟中縣、大通縣、湟源縣教育局了解到,目前,這些校車都在正常運行中,但校車運行所產生的費用支付情況卻各不相同。其中湟中縣校車司機工資和各項費用由縣財政全部承擔;湟源縣校車司機工資、車輛保險等費用由縣教育局承擔,燃油費等由學校承擔;大通縣校車司機工資由學校承擔,其余費用則通過校方與家長協(xié)商收取適當學生乘車費用來補充。
教育是百年大計,作為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青海省,自實施“撤點并校”以來,貧困山區(qū)學生安全上學成為學校和家長的一大難題。像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等多數縣、鄉(xiāng)寄宿制學校,學生上下學的交通工具靠的是當地的客運公司車輛或家長租用的私家車,無法專車專用、統(tǒng)一管理,即便相關部門經常抽查,超載、混載、不準時等不規(guī)范行為仍時有發(fā)生,存在明顯的安全隱患,交通事故頻發(fā)。
如今部分學校有了校車,校車運營和保養(yǎng)經費誰來“買單”又成為新的難題。學校方面告訴記者,提高學生乘車費用,在以農民工子女為主的山區(qū)學校是不太現(xiàn)實的,只希望政府盡快加大對校車使用的補貼,以減輕校車運行帶來的財務壓力,或制定相關辦法。
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第197次常務會議通過的《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建立多渠道籌措校車經費的機制,并通過財政資助、稅收優(yōu)惠、鼓勵社會捐贈等多種方式,按照規(guī)定支持使用校車接送學生的服務。支持校車服務所需的財政資金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擔……”
2012年7月,青海省制定出臺了《青海省校車安全管理實施辦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逐步建立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管理規(guī)范的校車運營與管理機制。”
相對購置校車的資金,校車運營和維修的資金更大。目前,青海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經費來源,主要是按照政府財政預算額度依法撥付,因此,學校并沒有多余經費投入校車。有教育界人士指出,作為政府應減免一定的車輛購置稅、上牌費用,團購車輛保險,降低保金,提高保額;各級財政應當給予一定的車輛運營補貼。
此外,除了資金短缺,缺乏統(tǒng)一的監(jiān)管機制和監(jiān)管部門也是目前校車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校車安全系統(tǒng)的復雜性和風險性也是大多數地區(qū)對校車退避三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