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車網 轉載】汽車零部件產業是汽車產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并為其提供了70%以上的利潤,是整車產業自主創新的根基。目前我國零部件產業規模已居世界前列,2011年的銷售額達到2萬億元人民幣,形成了六大生產區域、兩萬多家企業的規模,但是大而不強。
在國內市場中,有外資背景的零部件企業占據整個市場份額的75%以上,并且控制了絕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市場份額。而我國內資零部件企業受制于人,散、弱、低的狀態令人堪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內資企業與整車產業配套關系松散。中國現代汽車工業是從合資整車起步,因此圍繞歐、美、日、韓這些外資企業為主導分別形成零部件供應鏈。如美系車在中國的供應商全部是外資企業;歐系車在中國的供應商88.9%是外資企業;日系車這一比例為88.5%;韓系車供應鏈幾乎不向中國內資企業開放。自主品牌車系的發展雖帶動了內資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但所選擇的供應商52.8%有外資背景。因此,內資零部件企業難以和國內整車企業形成持續穩定的產品銜接關系,也難以形成系統、總成、附件、零件之間的產業鏈關系。
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目前我國內資零部件企業對核心技術掌握甚少,比如發動機管理系統、動力匹配系統、安全電控系統、燃油噴射系統幾乎被跨國公司壟斷,自動變速器也由少數跨國公司主導。多數企業產品處于產業價值鏈低端。80%企業銷售收入不足1億元,市場份額以及制造能力90%都集中在低端的零部件產品。雖有大批產品出口海外,但都是一些附加值低的產品。
綜上所述,內資零部件企業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不僅會導致巨大市場和利潤的流失,也會導致整車發展依賴外資零部件企業的局面愈演愈烈。
眼下,中國已無法再復制歐美、日本、韓國等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模式,只能在開放的環境中闖出一條新路,充分利用尚存優勢進行發展。
而上述的尚存優勢,就是本土市場的巨大潛力,這也是國際資本在金融危機中還在大舉布局中國的原因所在。所以,要扭轉國內整、零企業各自為戰的觀念,增強協同發展的意識,以獲得本土市場發展主動權為首要目標,重塑產業發展模式。為此,需要政府積極發揮引導作用,資源配置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創新產業發展的組織模式和機制。
首先,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和產業組織的協調職能,對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轉型升級戰略做出系統規劃,明確發展重點、技術開發的優先順序、產業整合方向等。其次,要調整和完善現行汽車產業政策。從單純整車優先轉向整零并重、統籌發展;從注重關鍵零部件、關鍵技術的突破轉向支撐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鏈的構建。第三,促進整零之間、零零之間建立協同創新、共贏發展的關系。政府要運用資源配置手段引導企業形成產業供應鏈,并圍繞產業鏈部署技術創新鏈。第四,合理規劃汽車零部件企業集聚區域和產業園的產品布局,引導具有上下游配套關系的企業共同研發核心零部件,建立汽車零部件技術創新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