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在中國重汽曼技術產品上市一周年暨第6000輛曼技術產品交車儀式之際,中國重汽集團副總經理于有德總結了中國重汽與德國卡車巨頭曼的合作成效:聯姻近五年來,雙方合作已開花結果,曼技術產品自投放市場后產銷一月好于一月,用戶正面反映強烈,實現了當年導入市場成功。
無獨有偶,近日,國內另一合資重卡品牌福田戴姆勒也發出了類似的樂觀聲音。福田戴姆勒汽車總裁吳越俊對外表示:福田汽車與戴姆勒合資運營近兩年來,合作雙方成功融合,并提出發展目標——到2016年,合資產品歐曼將實現重卡銷量第一;到2023年,要成為全面領先的企業。
兩則新聞讓人不禁探究:在普遍引入合資模式的重卡市場,其背后的動力是什么?合資給中外雙方企業各帶來了什么?合資企業對行業趨勢有何引領作用?
物流集約化驅動重卡發展
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重卡市場的發展驅動受到其需求方——物流運輸業快速發展的驅動。近年來,物流運輸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加之車聯網、物聯網廣泛應用和成本的逐漸增高,之前一個人買幾輛車就成立物流公司的狀況將逐漸消失。于有德認為,個人無法掌握廣泛、準確的市場信息,組建信息化的共享平臺才是行業的發展方向,所以物流企業將會逐漸向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
正因為如此,大型物流公司就需要可靠性好、安全性高的重卡產品,來保持高效、準時的運輸,在選擇產品時越來越多地首要考慮卡車產品的可靠性、高效率和節能環保性能等。在物流運輸業的帶動下,未來重卡將向重型化、大功率、低油耗等方向發展,這一趨勢已從當前歐美發達國家重卡技術得到印證。
這首先意味著,重卡的核心技術所在——發動機將以低排放、輕量化和高科技裝備化為發展方向。囿于國內發動機核心技術的欠缺,國內重卡企業順理成章地走上與國外企業合資的“取經之路”。
從產品在市場中綜合競爭力考量,合資也是一條頗為切合當前市場實際的道路。與乘用車領域情況頗為不同,卡車領域至今是“國貨當紅”,即本土化重卡品牌擔綱主角。業內人士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價格方面。從最大限度地發揮價值考慮,重卡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遠高于乘用車消費者。
相比于國產同類車型,進口品牌重卡動輒上百萬元的價格讓消費者望而卻步。為滿足市場對于重卡車型的更高要求,行業需要兼具國際技術品質并且能在價格上參與競爭的品牌,而合資自然成為一條可行之路。
除卻技術和產品因素,從企業發展的“軟實力”來說,提升營銷服務能力也是國內卡車企業走上合資之路的一大動力。吳越俊認為,隨著物流運輸業向著集約、高效方向發展,未來重卡客戶會越來越集中化。“經銷商的營銷能力會成為廠家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將引進戴姆勒的知識資產,對經銷商進行標準化管理,改變參差不齊的現狀,全面提升經銷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