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出效益,這是每一個企業管理者都知道的常識。然而,如何能在小規模的前提下也實現更大的效益,卻并不是人人都能破解的難題。面對市場低迷的形勢,卡車股份走出了一條迥異的發展模式:眼睛向內要效益。
綿陽分公司是卡車股份根據集團公司整體戰略部署,為開發西部市場于2011年成立的。由于等待許可證審批等原因,2012年停產一年,凈虧損三千萬。今年2月重新開業后,卡車股份沒有急于鋪攤子、做規模,而是以效益為中心倒推成本,精確測算出效益平衡點。他們根據多年的市場形勢,預測綿陽公司每月訂單數200—400輛之間,并據此安排生產規模。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綿陽公司實際用工一直控制在120人以內,月產300輛左右,從而實現月月贏利,預計全年可實現利潤800萬元。實現了以最小的規模、最少的投入,取得了最大的經濟效益,使企業一開始就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不斷降低贏虧平衡點,是卡車股份近幾年的頭等大事。
由于產量的減少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卡車股份將過去的雙班生產改為單班生產,用工人數由過去的11000多人縮減到現在的7000多人。過去雙班生產時最高月產紀錄是15900多輛,現在是單班最高月產已達9300輛,在完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實現了費用的大幅降低。
同時,他們根據產量減少后的實際,關閉了車身部焊裝二和涂裝二兩條生產線,僅動能支出每年減少約776.99萬元。根據車身部涂三車間和車架部電泳線耗電量大的情況,調整其班次為大夜班生產,避開用電高峰,節約用電費用。又于2012年8月完成了壓縮空氣系統地改造,使大部分的總裝配車間實現獨立生產,每月減少動能費用約8萬元。
在卡車股份車架部,經理呂玉春指著窗外空闊的院子告訴記者,過去走出車間,過去道路兩旁、車間外空到處都是擠得滿滿的,駕駛室、車橋、發動機、車架一個挨一個,現在是路寬了,院大了,錢省了。
“‘3+3’實施后,生產儲備、資金占用均大幅減少,主要總成在制品降低三分之二以上。過去僅車架日常儲備就有3000多個,現在給我們的指標是不超過200個。在制品資金占用過去是7000萬元上下,今年的指標是1500萬元。同時,集團各配套單位,比如發動機、車轎儲備也相應地大幅減少,帶來的效益是相當可觀的”。呂玉春說:
在連年下降的基礎上,截至9月末,原材料占用資金774萬元,比年初下降68.7%;外購配套件3817萬元,比年初下降19.1%;在制產品4151萬元,比年初下降36.2%。存貨資金總額由2011年的11億元銳減到2012年的5.3億元,財務費用在連續兩年下降的基礎上,今年1至8月份,比上年同期又下降59.8%。
管理創新使卡車股份嘗到了甜頭,為此,創新力度進一步加強,通過系統性現場優化、管理創新,系統性地減少浪費,降低成本,推動精益生產方式向深度發展;通過積極推動細化班組核算,在信息化的基礎上,增加非生產物資班組核算,進一步提高費用的控制水平;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產品配置降低成本,比如經濟型駕駛室和簡化版電器的開發、電動玻璃的選裝。通過系統供應商隊伍的選拔和建立,不斷提升供應鏈品質。
這一系列創新措施的實施,卡車股份盈虧平衡點在逐年降低。據測算,卡車股份贏虧平衡點2010年為6500輛,2011年為4800輛,2013年4500輛。單車利潤由2011年4319元,提高到2013年的8364元,提高了93.66%,從而使卡車股份在產銷總量維持相對平衡的基礎上,實現了利潤的大幅提升。
今年以來,T7H、T5G新車型相繼投產。投產前期卡車股份就對新產品的效益預先進行了測算,借鑒老產品的成本控制經驗,對新車型的成本不斷優化,使其成為2013年新的效益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