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河博士是世界著名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前任中國氣象局局長、世界氣象組織中國常任代表。
一、冰凍圈與氣候研究成績卓著
秦大河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多次參加或主持南、北極、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他系統研究了南極冰蓋雪層的“變質”過程,從定量分析入手,總結出了雪到冰川冰演化過程的地域分異規律;他對南極冰蓋表層雪內的物理、化學過程與氣候環境記錄之間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關降水中穩定同位素比率的分布規律與溫度的關系、水汽和多種雜質來源與輸送路徑的研究結果,是迄今為止國際上對南極冰雪表層最廣泛、最全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使中國南極冰川學研究躍登國際先進行列;他率先在中國西部開展雪冰現代過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實驗觀測研究,論證了中國山地冰芯中氣候環境指標的適用性;他對珠穆朗瑪峰地區冰川變化、環境變遷和冰芯綜合研究,主持編纂喜馬拉雅山冰川資源圖,揭示了地球最高海拔地區近/現代氣候環境的變化特征;他創辦了中國氣候與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持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中國冰凍圈動態過程及其對氣候、水文和生態的影響機理與適應對策研究”項目,把冰凍圈變化的影響聚焦在水資源、生態和氣候三大方面,為高亞洲冰凍圈作用區相關學科發展提供科學積累,為中國及周邊國家水資源持續利用、寒旱區生態保護與治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科學依據和對策建議。
秦大河博士
秦大河院士作為國際冰凍圈科學與全球變化領域研究的著名學者,在許多相關國際組織中也發揮著積極作用,具有廣泛影響力。他為許多國際科學計劃如國際橫穿南極科學考察(ITASE)計劃的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成功組織IPCC科學評估,推動中國和國際氣候變化研究
秦大河長期參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的編寫。作為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2002-2008),他成功組織了IPCC科學評估活動,大力支持和推薦發展中國家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參與IPCC評估報告的編寫。該項工作在努力構建和傳播有關人類活動影響了氣候重要科學結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從而為人類必須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此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他主持《中國氣候與環境演變》、《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等研究,發起創辦了“氣候系統與氣候變化國際講習班”和《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科學期刊,為促進中國與國際氣候變化研究工作不斷進步,為推動全球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三、為中國氣象事業和國際氣象合作做出重要貢獻
秦大河博士在擔任中國氣象局局長近7年間,堅持面向國家需求、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提出并積極組織實施科技興氣象、拓展領域與人才強局三大戰略;他主持《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凝練出“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為中國氣象事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推動《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制訂下發并認真落實,大力推進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積極拓展氣象服務領域,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提高氣象預報準確率,有力地推進了氣象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氣象部門的影響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積極倡導學科交叉滲透,推動部門合作,率先實行科學數據共享,得到了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和歡迎。
秦大河博士生活照
秦大河博士高度重視氣象國際合作,積極參與WMO的各項計劃和活動,特別重視發展中國家關心的教育和培訓計劃、技術合作計劃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國氣象部門的雙邊合作。在此期間,作為WMO執行理事會南極氣象工作組組長、EC技術合作專家咨詢組、EC氣候和環境咨詢組以及WMO審計委員會成員、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氣候與冰凍圈計劃(CliC)科學指導組成員、WMO/ICSU 2007-2008國際極地年聯合委員會委員、WMO國際極地年2007-2008跨委員會工作組主席,他認真履行職責,為國際氣象事業發展和國際氣象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